【記者
郭孟聰恆春報導】墾管處為發展具地方特色產業及擴展環境教育、生態旅遊,於後灣社區建置煮鹽鍋灶-「牢盆」,並加蓋傳統茅草棚,為符合民俗開灶辧理點火啓用儀式,由處長劉培東、鄉長張春桂ヽ耆老長盧調順、社區劉和生理事長、劉還月老師擔任「牢盆」五口灶的主祭。
車城後灣是恆春傳統漁村,仍保存自製「硓𥑮石鹽」及取鹽滷食用方式,自古以來取得都以海鹽為主,主要於台江內海的鹽田,但鹽埕只適宜台灣西岸沙灘海岸,據恆春縣志記載,居民早已利用珊瑚礁岩穴或加工的「鹽窟仔」海水,歷經陽光曝曬ヽ落山風吹襲形成滷水再結晶成鹽,產自珊瑚礁岩壺穴中的海鹽,稱為「硓𥑮石鹽」。
民俗作家劉還月老師考究《天工開物》等典籍,獲知古時煮鹽的「牢盆」(官方提供煮鹽器物—「牢」、「控制」之意,由於鹽是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,也是國家
重要物資,自古皆由官府控制生產),期望透過重現千年歷史的「牢盆」,展現傳統海鹽產業,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海鹽與恆春「硓𥑮石鹽」的歷史與文化。
劉還月帶領社區居民手造「牢盆」,以古法「糯米糊+黑糖漿+乾茅草+恆春西台地紅土」煉製粘土塗抹灶壁,為符合史料中的牢盆構造,請熟稔茅草屋構築的里德社區,協助牢盆上方加蓋茅草棚,讓現場古味洋溢特別有FU,增進社區間的合作互動關係。
墾管處透過「牢盆」的開灶啓用,讓社區與遊客共同參與體驗,不僅可凝聚在地情感,更可將珍貴先民智慧傳承給更多年輕世代;期待「後灣硓咕石鹽」文化的再造,能成為生態旅遊亮點,開啟後灣煮鹽產業的亮麗新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