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蘇貞昌與謝長廷棄選下,蔡英文以超過九成三的高得票率,當選民進黨主席,顯示了在黨內的人氣無人能敵,然而奪得主席領導權,能否幫蔡英文走完二一六的「最後一哩」,這個問號可能比兩年前更大。
為什麼?其一是學運對民進黨路線的拉扯和衝擊,已造成政治基礎的「形進實退」;其二則是蔡英文本身的執政思考,一直顯得空泛和搖擺,經不起認真考驗。
無可否認,蔡英文是學運的最大受益者,學運不僅嚴重打擊馬政府形象,同時也高度擠壓了民進黨的反對角色,而學運核心分子與蔡英文陣營的緊密關係,甚至迫使蘇貞昌、謝長廷提前退出「二個太陽、一個月亮」的主席之爭,使蔡英文在「世代交替」的呼聲中,理所當然地取得指揮棒。
但是,從另一方面看,蔡英文在學運的獲益,其實卻是以損傷民進黨的路線和形象作為代價,總的說,對蔡英文長期未必
有利。
第一、學運的「反服貿」訴求,使得民進黨自去年以來,一直力求轉型與突破的中國政策發生嚴重倒退,甚至已退到難以轉圜的地步,受傷很大。
第二、在學運及其前後的幾波社運中,民進黨幾乎無力插足,甚至淪為插花的角色,顯示了民進黨影響力大為弱化。
第三、表面上看,學運、社運似乎與民進黨互為呼應,對執政的國民黨形成分進合擊之勢,但實際上,卻瓜分了群眾對民進黨的支持。
至於蔡英文本的執政思考,空泛且搖擺不定,諸如民進黨執政時續建核四,如今又倡廢核;曾宣示概括承受ECFA,現在又反服貿反貨貿;要求馬總統不兼黨主席,自己卻又以黨主席角逐大位。
比起蘇貞昌,蔡英文或許更有冷靜的特質,善於包裝,但缺乏認真、一貫的執政處方,空心蔡還是空心菜。